諸葛亮死後,蜀漢憑什麼又撐了將近三十年?

很多人喜歡讀三國,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,任何一個人都能在《三國演義》或是《三國志》中找到自己理想國的模樣。其中不管是按照《三國演義》還是《三國志》,自劉備白帝城託孤開始直到諸葛亮死去,如果說蜀漢是靠著諸葛亮的苦心經營撐下來的,那絲毫不為過。

不過,自諸葛亮死後到蜀漢滅亡,這中間還有28年將近30年的時間。這段時間蜀漢人才凋零,國力弱小,甚至還有了「蜀中無大將,廖化當先鋒」的說法。那麼,蜀國到底是憑藉什麼人的經營來撐過這將近三十年的呢?

其實,仔細分析一下,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,就是劉禪,沒錯,就是被很多人看不起的,說出「樂不思蜀」這樣話的阿斗。

蜀國能撐了幾十年,內外都有原因。從內因來說,劉禪在戰略的制定上可說非常明智,他的戰略總結而言就是對魏國停止北伐採取守勢,對吳國繼續維持聯盟態勢,對內則穩固政權三方面。從外因來說,這期間曹魏內部的內亂以及魏吳之間的關係惡化,也給蜀國帶了難得的機遇。

先看蜀魏之間。諸葛亮在世的時候,幾乎是傾盡了全國之力北伐,勞民傷財且不說,還使得整個蜀國在戰略上形成了被動。因為蜀漢北伐的唯一通道是出祁山,然後從魏國的西北方向進攻。而魏國當時已經統一了北方,大後方沒有後顧之憂,因此對於西北只需以部分兵力進行應對,做好防禦即可。

相信劉禪對這一點看得很明白,因此諸葛亮一死他對北伐的戰略就重新做了布置:姜維是諸葛亮定的接班人,又握有軍權,不好動。既如此,那惹不起還躲不起麼,姜維就去甘涼那荒涼的地方自個玩去吧。我劉禪作為皇帝,從感情和道義上支持你,但真要出錢出力,那可是分文沒有。因此後三國時期,姜維的北伐和諸葛亮的北伐有很大的不同。他一方面開始屯田了,說白了就是自己解決軍糧等後勤問題,第二就是經常聯合西北的胡人去攻魏,說白了就是實力不夠,需要藉助外力。

不過也只有姜維是個例外,其他人想要北伐想都別想。比如蔣琬當時就提出想造船漢水進攻曹魏,劉禪一聽當即派費禕、姜維來勸說他打消這個瘋狂的念頭。

不過話分兩頭說,劉禪也清醒認識到,偏安一地從政治正確這個維度來說是說不過去的。所有人都知道你姓劉,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社稷還要不要?光復漢室的口號還喊不喊?因此劉禪對姜維持續不斷地騷擾魏國的軍事行動也是默認的,一直到蜀國滅亡都沒有進行干預,這樣從道義上來說就堵上了天下人的嘴。

另一面對於和吳國的結盟,劉禪比劉備執行的還要徹底,荊州丟了就丟了吧,反正不打算要回來了,至於二叔關羽和三叔張飛的死,那都是上一輩的恩怨情仇,作為小輩也不繼續糾結了。雙方相安無事得過且過也就算了。因此縱觀後三國時期,吳蜀之間好的就像一家人似的,除了偶爾吵吵架,也沒發生什麼大事。

對外的戰略定了,對內的戰略,劉禪的思路很明確,就是集權和穩固統治以及休養生息。比如楊儀解決了魏延,照理來說是大功一件吧?想不到第二年劉禪就貶了楊儀,用蔣琬來取代。還有公元244年,劉禪又分別令馬忠駐守南中,鄧芝駐守永安,王平在漢中,又加上姜維在涼州,四人各守一方,這樣也隱隱形成了互相牽制的局面,誰都不敢做大。因此蜀國後期這幾十年,蜀國沒有像魏國那樣出了一個司馬懿,劉禪功不可沒。

在內部統治上,像越雋郡的夷人作亂,涪陵國人作亂,劉禪處理起來都毫不留情,第一時間就派張嶷和鄧芝立分別平息,且作亂的首要分子全部斬殺。這些和諸葛亮當時的七擒七縱相比,體現出了劉禪當機立斷的一面。

休養生息更不用說了,四川和漢中乃天府之國,只要不打仗,老百姓隨便怎麼都能過上好日子。

以上說的是內因,從外部來看,魏國內部的事情出了一件又一件。自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沒幾年,遼東公孫淵就生亂了,只得派司馬懿前往平叛亂。等司馬懿平定叛亂回來,沒幾年曹爽又上台了,於是又開始了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之間的爭鬥。等到形勢最終明朗,司馬昭徹底掌握了大權後,已是公元256年,此時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過去了22年。

外部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在這段時間內,魏國和吳國的關係持續惡化。諸葛亮死後第七年,即公元241年,從孫權興兵進攻魏國開始,一直到魏國覆滅,吳國和魏國之間的對峙一直存在。吳國和魏國之間可不像蜀魏之間那樣有著崇山峻岭的阻礙,守好那麼一兩條路就夠了,因此魏國不得不組織專門的兵力進行應對,側面上也減輕了蜀國的壓力。

樂不思蜀

就是在如此的苦心經營下,劉禪也只是勉強將漢朝的名號延續了28年。這在當時的形式下,已經算是難得的成就。後人多以樂不思蜀來嘲笑劉禪,其實有失公允。如果劉禪這樣的君王放在明朝或是唐朝,說不定歷史上會出現一位新的一代英主呢。

資料來源:每日頭條

本篇發表於 歷史文學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