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人乃國之棟樑,世人之道的楷模

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,民愛官,官愛民。對於好官、清官,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愛戴他、擁護他。古典文籍中記載了很多好官愛民如子的故事,同時也記載了很多民愛官的故事。

把俸祿分給百姓的好官

有個叫公孫景茂的人,在南北朝和隋朝為官。平定南陳的戰爭中,有些士兵病倒在路邊,景茂先生拿出自己的俸祿買粥和湯藥給他們吃,多方賑濟,賴以全活的以千數。

有一次,景茂先生因為生病離職,小吏和百姓號哭於道,不願他離開。

後來,景茂先生出任道州刺史。他把俸祿都拿出來買了牛犢雞豬,散發給孤寡、勢弱、不能自己存活的人。他喜歡一個人騎著馬,巡視民間,親自到百姓家裡,視看百姓的產業是否富足。有做的好的,就在公開場合,表彰讚揚;如有過分作惡的,隨即在私下裡訓導,而暫不公布他作的錯事,給他改正的機會。於是,百姓都重義禮讓,互相幫助。種田時,村裡的男子互相幫著別人家耕地;織布時,婦女互相幫著別人家紡織,而不是各顧各的,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的現象就不存在了。大的村莊有數百戶人家,都象一家人一樣,把別人家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關心。

景茂先生去世那天,各個州的百姓、小吏趕來送葬的有數千人。有的沒趕上參加葬禮,都望著他的墳慟哭。


官員拿出自己的私錢替百姓還欠稅

清朝的繆燧,在康熙十七年,擔任山東沂水縣令。當時山的左邊發生饑荒,朝廷將要從濟南購米來賑濟。

繆燧因為路遠、往返需要很多天,且運費多,不便的緣故,請求允許發給百姓白銀、讓百姓自行買糧。辦事的官吏以這樣做違反聖旨,不聽。繆燧力爭,陳述應因地制宜的道理,草草地寫了奏摺上奏,得到批准。結果,官府現金不足,繆燧就傾囊救濟百姓。饑荒之後,百姓多有流亡逃荒的,繆燧就拿出自己的私錢代替百姓償還欠的賦稅。他買來耕牛、種子,招回逃往他鄉的百姓,讓他們復業。

康熙三十四年,繆燧擔任浙江定海縣令。海水不宜飲用,他修築了塘岸來隔離鹹水,儲蓄淡水。此縣土地貧瘠、百姓貧困,不能按時交賦稅,有延誤期限的,繆燧就先替百姓墊上,秋收後再讓他們償還。

過去此縣有出自漁民捕魚的賦稅,後來漁塘被占,漁民苦於此稅,繆燧為漁民上奏請求免除了此稅。

民間日用所需,大多靠航海從郡城買來的,關卡的收費、勒索十分苛刻,繆燧請求永遠禁止在關卡收費,在海關立石為證。 他去世後,百姓埋葬了他的衣冠,來紀念他。

宋必達告老還鄉後,百姓長久的思念他

清朝的宋必達,在任時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,因為好事利民不中朝廷意,被論罪罷官,寧都百姓都哭著為他送行,贈送給他的禮物,他一概不收。宋必達被罷官後,從小路前往南昌,在中途被賊人綁架,脅迫他投降,他不屈服,被關了七天。半夜忽然有數十人持著兵器,翻牆而入,說:「宋爺在哪?我等都是寧都百姓。」擁著宋必達而出,宋必達於是得以脫險。

宋必達為百姓著想到多大程度,百姓就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。宋必達去世後,寧都百姓每年都祭祀、懷念他。

清朝的湯家相

清朝的湯家相,是山西人。在順治八年,擔任常熟知縣。江南歉收賦稅數百萬,朝廷嚴旨下令對收不滿稅的官員撤職。湯家相被牽連免職。百姓爭著搶先交糧,不過一夜,賦稅的額數就交足了。百姓並且用狀紙控告朝廷辦案的封疆大吏,請求讓湯家相留任,不要抓捕湯縣令。

文人,老百姓稱之為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是有學問的人,讀過聖賢書,明白道理的人,應該被人尊敬的。文人的作用是什麼,古人已經總結出來了: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續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評價很高,國之棟樑,世人之道的楷模。

每日頭條

本篇發表於 歷史文學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