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齋鬼談的來源,蒲松齡的創作之路

說起《聊齋志異》,可能無人不知,聊齋是一部專講妖神鬼怪,奇神怪事的奇異短篇小說集,深受人們的喜愛,為此聊齋電視劇也是出了一部又一部,其中也捧紅了不少明星,聊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。但其實,能寫出這麼一部廣為流傳的小說的作者,當時卻是極為窮困潦倒的。

《聊齋志異》的作者蒲松齡,為明末清初時代的人,少年時熱衷功名,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,縣,府,道試皆奪得第一名,考中秀才,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:「名藉藉諸生間」,一時春風得意。

但是這種春風得意的勁頭並沒有持續很久,考中秀才之後,蒲松齡在接下來的科舉考試中極不得志,雖滿腹經綸,鄉試屢試不中。科舉上的失意,讓蒲松齡很是心灰意冷,這種對現實的失望,使得蒲松齡開始尋求別的精神寄託。他開始了創作,專以狐神鬼怪,奇孤艷鬼為主題,在他筆下,狐狸通常是充滿靈性與智慧的美貌狐妖,時常對落魄書生一見鍾情,這類代表作有《小翠》,《辛十四娘》,《嬰寧》等,花草鳥獸也被賦予了生命,花神精靈數不勝數,代表人物有葛巾,香玉阿英等,連被人望而卻步的鬼魂,也被他賦予了情感靈性,其中比較出名的一個角色就是聶小倩。這些花草樹木,狐神鬼怪,通常都是與落魄書生牽扯不清,發展出一段段令人噓唏的故事。

那麼,蒲松齡是怎麼創作這些故事,怎麼搜集這些素材的呢?

關於《聊齋志異》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,說蒲松齡為了寫《聊齋志異》,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,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,講完了回家加工,就成了《聊齋志異》。

這個說法是《三借廬筆談》說的,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,不對,不會是這樣一回事。我們琢磨一下,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,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,家裏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,怎麼有閒空優哉游哉擺上茶,擺上煙,你給我講故事,我寫小說?不可能。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,聽到什麼稀奇的事,他都收集來寫小說,這是肯定的。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,就是到古人的書裏邊找素材。《聊齋志異》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說,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。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。比如說,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,記了三個小故事,叫《紙月》、《取月》、《留月》。紙月就是有一個人,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,另一個人取月,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裏,沒有月亮時候照照,第三個人留月,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裏邊,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。都很簡單,一百來個字,幾十個字。蒲松齡拿來寫了《嶗山道士》。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。

後來也時有人說,其實《聊齋志異》就是蒲松齡一個抑鬱不得志的落魄書生,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打擊,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尋求的一種安慰。在他的筆下,這些精魅鬼怪的精靈,或狐女,或花神,或鬼魂,美麗,靈性,智慧,都無緣由的傾心於那些個落魄不得志的書生,並且總有能力改善這些書生的物質生活,從衣食住行到升官發財,然後在這些書生志得意滿的時候,再悄然隱退,不求回報。如此異想天開的情節,難免也有人說是作者的意淫了。

但是無可否認的是,《聊齋志異》的藝術成就很高。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,人物形象鮮明生動,故事情節曲折離奇,結構佈局嚴謹巧妙,文筆簡練,描寫細膩,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。至今收集500餘篇,神鬼妖怪的故事。它的創作者在創作之時抑鬱不得志,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,焉知幾百年後,他的作品卻是大受人們喜愛,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,演繹成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。在世時藉藉無名的他,卻因為這部《聊齋志異》,而被後代人們所熟知,又何嘗不是一種奇異的造化。

原文網址:每日頭條

本篇發表於 歷史文學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