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世墨跡——張大千70歲巨作《長江萬里圖》

張大千 長江萬里圖 紙本設色 53.2×1979.5cm 中國台北歷史博物館藏

張大千(1899—1983),原名正權,又名權,後改名爰,字季爰,號大千、大千居士,以號行。齋名大風堂。祖籍廣東番禺,生於四川內江。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,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。

 

大千先生幼年受慈母及兄長薰陶,潛心書畫詩文。及長,東渡日本,習繪畫與印染工藝。歸國後拜曾熙、李瑞清先生為師,畫藝精進,早歲即名揚海外。20世紀30年代,他曾兩度執教於南京大學(時稱中央大學),擔任藝術系教授。其仿古畫作可以亂真,「騙」過不少鑑定大師。徐悲鴻說過:「張大千,五百年來第一人。」20世紀50年代,張大千遊歷世界,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,被西方藝壇贊為「東方之筆」。他在亞、歐、美舉辦了大量畫展,蜚聲國際,被譽為「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」。出版有《張大千書畫集》等多種選集,著有《畫說》。代表作品有《華山雲海圖卷》、《長江萬里圖》、《廬山圖》等。

張大千畢生的創作,達到了「包眾體之長,兼南北二宗之富麗」的境地。他集文人畫與作家畫、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爐,舉凡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蟲魚、走獸、工筆、寫意,無一不能,無一不精。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:古典作風期、轉變期和高峰期。60歲前,張大千集中精神臨摹,由石濤、八大山人追徐渭、陳淳及宋元諸家,直至敦煌壁畫。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、朱耷而變為晉唐宋元風範。60—70歲,張大千經歷十年探索,融潑彩於潑墨、勾皴法,終於創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。以70歲創作的《長江萬里圖》為標誌,邁入了創造性的高峰期,潑彩成為最富個性的畫法。其過程大略是:先以墨筆略勾大形,然後托裱一層紙,再潑墨潑彩。其畫法近似現代西方繪畫的自動技法,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,使墨彩漫然自流,以形成某種效果,再憑感覺注水或加濃顏色,或用筆添補房屋、山腳、枝幹或人物,造成半抽象的、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。他以「超以象外,得其環中」、「神光離合,乍陰乍陽」等古人言論解釋這些作品,認為它們是符合傳統美學原則的。事實上,張大千晚年的這一突變,不僅把他的藝術從古典畫風引向了現代畫風,也把他推上了中國畫革新大家的行列。

 

 

原文網址:央視網書畫頻道

本篇發表於 歷史文學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