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聖千秋,巴蜀行之謁杜甫草堂

杜甫

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,字子美,漢族,河南鞏縣人,自號少陵野老。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,被後人稱為「詩聖」,他的詩被稱為「詩史」。後世稱其杜拾遺、杜工部,也稱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 角膜塑型片杜甫憂國憂民,人格高尚,詩藝精湛。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,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,比如「三吏」和「三別」;其中「三吏」《石壕吏》《新安吏》和《潼關吏》,「三別」《新婚別》《無家別》和《垂老別》。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,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,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,詩中聖哲。

公元759年,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成都,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,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起了一座茅屋,稱「成都草堂」,並在此居住了4年,在此期間,杜甫共作詩240餘首,精彩之作層出不窮, 是其創作的高峰。 「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」這首絕句便是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絕美春色。

今天老豬帶你走進詩壇聖地,神交古人。

老樣子跟著老豬的鏡頭,一起觀瞻一起經歷。

作者/拍攝:@老豬的碎碎念

坐標:四川,成都,杜甫草堂

巴蜀行系列九: 詩聖千秋 。

草堂,古樸典雅,規模宏偉,占地300多畝。其中大廨、詩史堂、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,坐落在中軸線上,幽深寧靜。廨堂之間,迴廊環繞,別有情趣。祠前東穿花徑,西憑水檻,祠後點綴亭、台、池、榭,又是一番風光。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、傲霜迎春的梅苑、清香四溢的蘭園、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。

進入杜甫草堂正門,跨過石橋,是一座通堂式敞廳,高朗明亮,氣勢不凡。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:「異代不同時,問如此江山,龍蜷虎臥幾詩客;先生亦流寓,有長留天地,月白風清一草堂。」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。

自宋以來,人們尊稱杜甫為詩聖,稱其詩為詩史,故堂名詩史。詩史堂兩側配有對稱的陳列室,經迴廊和大廨相杜甫草堂連。堂中安放著古銅色的杜甫全身塑像。

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,故稱杜工部,祠由此得名。祠堂一屋三楹,封山亮柱,高台石階,花窗格門,肅穆莊重。祠內有明、清兩代石刻杜甫像,其中明萬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。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,以杜詩為宗,所以清代將黃庭堅、陸遊配祀於杜甫像兩側,故又稱三賢堂。堂中有「荒江結屋公千古,異代升堂宋兩賢」的聯語。壁間還嵌有清乾隆、嘉慶年間石刻「少陵草堂圖」。

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,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,內樹有一石碑,鐫刻「少陵草堂」四個大字,筆力渾厚,筆姿秀潤,是果親王允禮所書。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果親王送達賴進藏,經過成都,特拜謁草堂,留下此手跡。

茅屋,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恢復重建了「茅屋景區」,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,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。

當年杜甫的茅屋前,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,他在詩中曾寫到:「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」。今天的花徑,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

花徑盡頭是「草堂影壁」,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「草堂」二字於此,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。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,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。作為草堂標誌之一,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。www.ortho-k.com.tw

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,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「東有崇麗閣,西有萬佛樓」之風貌。

憑欄遠眺,美景盡收眼底。

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。門上匾額「大雅堂」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。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

展廳里展品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。

詩聖著千秋陳列展,盆景園內有「杜詩書法木刻廊」,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。

765年,嚴武病逝,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,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、湘等地。

杜甫離開成都後,草堂便傾毀不存。

唐朝大曆年間(766年11月-779年12月),草堂的大部分被時任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小妾(浣花夫人)任氏族據為私宅為浣花祠。

五代前蜀時,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,重結茅屋,意在「思其人而成其處」, 使之得以保存。宋代又重建,並繪杜甫像於壁間,始成祠宇。此後草堂屢興屢廢,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,明弘治十三年(1500)和清嘉慶十六年(1811),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。

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。2001年底,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,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,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,證實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襲重建的史實,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,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。

用杜甫在草堂的遺作作為結尾相信最恰如其分:

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杜甫

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飛渡江灑江郊,高者掛罥長林梢,下者飄轉沉塘坳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,公然抱茅入竹去。唇焦口燥呼不得,歸來倚杖自嘆息。俄頃風定雲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里裂。床頭屋漏無干處,雨腳如麻未斷絕。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沾濕何由徹?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動安如山。嗚呼!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!

作者/拍攝:老豬的碎碎念

本篇發表於 歷史文學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佈留言